它弱情节的散文意象被改编成电影,必然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提高了观影门槛。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诞生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
那个时候的华国的电影方兴未艾,人们的观影数量不够多,而文艺片一大特点就是不靠剧情取胜,所以乍一看有点温吞,但这样的片子就是要细品才有味道。
当然还有一点是,那个时代的华国,其实还没有那么浮躁,人情社会还没有那么的冷漠。
而相比之下,岛国这个国家,可以说人情冷漠是这个国家的一大痛点。
事实上,像择一事,终一身,这种选择,恰恰是岛国很多人的写照,他们的企业有终身制员工,和国内过去的很多工人是一样的。
《那山,那人,那狗》这种“雁过无痕”的情感处理正好迎合了岛国人的心理需求,他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妙到毫巅的交流技巧。
当然,还有一点,要说一说文艺院线!
国内是没有艺术院线的说法的,哪怕是时至今日也依然没有真正的艺术院线。
但是在岛国,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了,艺术院线不同于传统院线,它的特点是:受众小,数量少,周期长。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两家艺术影院,一座艺术影院一年可能只放映一两部片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输出环境,充裕到奢侈的输出时间,《那山那人那狗》才能在岛国卖到爆。
不过,时下李易却有信心,这部电影能够在国内同样的征服观众。
原因很简单,因为时代不同了。
这部电影曾经出现的时代,前文说了,那个时候,人情还没有那么的淡漠,社会还没那么的浮躁,而且那个年代距离也不是特别遥远,所以,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不缺这种情感。或者说不那么的迫切。
但是现在,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