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难以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国最早的祖先就是居于辽泽附近,当时这一带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游牧、渔猎为生,很少有农耕,正是因为这一带区域此时还不适合农耕。
当然,高句丽的占地范围更广,所以高句丽倒是有大量农耕制存在。
楚歌很快判断出来这次的任务:“难道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协助太宗皇帝灭国高句丽?”
众人不由得恍然。
战场安排在这里,可以说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绝非梁太宗打的最艰难的一场仗,对方更谈不上是什么旗鼓相当的对手。
在军事上,对方完全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通过围点打援,对方派来十多万的机动救援力量,都被梁朝军队打崩,完全没有造成太大的威胁。
说情理之中,是因为这在当时确实是十分难打的一场仗。
这种难打,倒是不在于对方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英勇程度,在这方面,高句丽的士兵是被梁朝士兵碾压的。
难打主要是在于,后勤保障、地形和天气原因。
从后勤保障上来说,梁朝的后勤保障要经过辽东,尤其是辽泽一带十分难以通行。而且,更多的粮食还要经由大运河背上,这运粮路线何止是转道千里。
当然,梁太宗在开战后不久就成功连克数座城池,从这些高句丽的城池中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补给,完全做到了因粮于敌。
但最开始的军粮,还是要自己转运的。
从地形上来说,这一带多山,而且高句丽人修建山城的技术在当时堪称绝活。
梁朝时的攻城器械还不够先进,很多时候想要攻克坚城就只能在城外堆积土山,但堆土山这种事情耗时良久,由于遇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天气。
高句丽的冬季十分寒冷,而梁朝的保暖措施又做得不太到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