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画面仍旧是第一人称视角,楚歌看了一阵,才意识到这个视角属于王文川。
皇榜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
在楚歌的视野中,王文川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从后往前看榜,而是非常自信地直接看向榜首的位置。
果然,他在第四名的位置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金榜题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也意味着王文川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收获,在他22岁这一年,成功地进入了齐朝的官场,准备做出一番事业。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说他是一名顶级学霸,完全没毛病。
去吏部报道之后,王文川转身离开了繁华的京城,来到了齐朝的地方州县。
一眨眼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布了许多的州县,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等一系列的职位,实打实地从基层做起,由政绩提拔。
而在这些一闪而过的记忆碎片中,楚歌也看到了一些特别的场景。
其实,王文川早就有机会去做京官。在他曾任节度通判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朝廷的考试进入朝中,然后慢慢地熬资历,顺理成章地获得提拔,快速进入齐朝的权力核心。
而考试,对于王文川这样一个超级学霸来说,本来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毕竟他的文章在当时,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而在诗词方面虽然不算第一,但也绝对在顶尖之列。
但他压根没去参加考试。
他执拗地去了另一个县城做知县,一干就又是五年。
从同僚、好友和政敌的眼中,他看到了疑惑。这些人显然觉得,王文川的脑子多少是沾点大病。
但楚歌此时,却很能理解王文川的心态。
因为他在历史上,本就是以执拗而着称的人。
凡是他认定的事情,就要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地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