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近二十年下来何止数千人。
凡是听过他课,于他座下修行过学问的人,都能自称一声郑公弟子。
但这种弟子,却是只有课上师徒之缘,只能称一声记名尔。
再往上,那就是随侍左右的入室弟子了。
所谓入室,含有领会、精悉师父所受技艺的意思,是老师细心培养的对象,未来学得出色,甚至可以继承郑修的衣钵,堪称是一脉相承。
自与那些听课的记名之辈不同。
这也是为何季秋在这最开始时,并不惧袁木这位三公世家嫡系子弟的缘故。
一代大儒的入室弟子,拢共可能也就二三十人,再加上季秋一郡士族的身份,得罪袁木顶多有些许坏处,毕竟又不是得罪整个袁家。
占着理来教训他,那也是他自己活该,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
毕竟家中长辈为此小事,又岂能拉下老脸,前来替他出头?
早年间,郑修求学时曾与当阳张氏族长张休结交,允诺日后若有机缘,会收张氏杰出子弟入门下修行文道。
于是,这灰衣儒士先是肯定了自己会收下季秋,其次稍稍顿了下,复又问道:
“然修行文道学业,其中讲究却是颇多,并非一言可以概括之。”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明智,甚至可以从中修出道理,与天地共鸣,养一颗文心,得到足以与气血武夫、化外方士媲美的神通之力。”
“但在那之前,作为你老师的第一课,我得先问问你。”
“你欲随我修儒道,那么在你心中,何为儒道,你又欲以哪本经书为修行之基?”
郑修面色渐渐有了些严肃,正襟危坐,双眸直视季秋,就好像是并未把他当做孩子一样。
十六岁的年纪,又是出身士族,不算小了,起码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属,是一定读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