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援军的原主马谡,战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也兵力捉襟见肘。
试想一下,赵云这路佯攻的兵马足够多,牵制到更多的曹魏关中主力,原主马谡倘若足够多的兵力,能够正面顶住张郃的攻打,他肯定不会选择扎营山上。诸葛亮便有充裕的时间肃清陇右残余的曹魏抵抗势力,那么当时北伐的形势可就大不相同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强大的魏国把蜀汉兵力不足的缺点给无限放大了。
蜀汉羸弱的兵力支撑不起诸葛亮宏大的北伐梦想,于是导致数次北伐功亏一篑。
场景换到马谡这边。
由于马谡的到来及一通精准的操作,迅速缩小了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令两国的人口对比从四年前的一比六(110万人口对690万人口),拉近到如今的一比二(330万人口对605万人口);兵力对比也从四年前约一比四(15万士兵对55万士兵)缩小到一比二(28万士兵对50万士兵)。
再加上马谡率军数次取胜魏军,消灭了大量魏军精锐士兵。
局势一下子就逆转了。
最关键的是,魏国四面皆敌,南边的所孙权和北边的柯比能,牵制了魏国一半以上的兵力。魏国无法将全部军事力量都投入到西线,种种制约之下,蜀汉成为了优势一方。
更别说蜀汉还采用了分兵之计,如另一时空里的魏灭蜀之战那样,司马懿被诸葛亮绊在陇右(姜维被邓艾绊在沓中),长安诸将面对马谡攻势(汉中诸将面对钟会的大军)。
如此多的有利因素累积,使马谡有了今日横行关中的基础。
总而言之,越过秦岭进军关中从来都不是川地政权的问题,问题是自身得够硬,不然的话,即使你领着兵马杀进关中,很快也会因顶不住而退出去。
自身不够硬,一切就无从谈起。
不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