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锦衣状元 >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2 / 5)

容易写,只要把论点说明便可。

“事出于专而精于行焉,国治平而不乱则在各行其道。”

开篇破题,讲究一个稳。

符合唐寅的忠告,在这种一心求稳的主考官面前,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不需要冒头,只要能把所思所想在纸面上表现出来,就算合格,你一个县案首便能确保获得秀才功名。

至于论述方面,只需符合破题中“各行其道”的论点便可。

……

……

第一题,对朱浩和在场考生来说,应该不算太难。

难在第二题。

第二题的字面意思是: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我知道原因了,在于“智者过,愚者不及”;一个人不能理解中庸之道的博大精深,也在于“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朱熹论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孔子讲这一段时,可说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一般来说,你学无止境,达到“至善”的标准,对人世间种种规律和人情世故都能参透,也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总该明了中庸之道吧?对不起,孔子说了,你是智者、贤者,你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高深。

朱浩有种“这他娘的是在说我”的错觉。

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浩觉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祸害人的思想,逼着人从至善往“亚善”,甚至往平庸的路上赶,人不追求至理,只追求中庸,说好听点这样方便你在人世间立身处世,但这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像朱浩这种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