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蛋白质参与细胞组成和细胞间信号传导等过程。
该系统的核心是耳蜗深处的一束细毛,它们通过称为“尖端链接”的蛋白质链连接。
当耳蜗响应声音而振动时,毛发会移动,导致尖端连接伸展并打开毛发上的离子通道。
当带正电的离子流入时,它们会产生大脑用来处理声音的电信号。
这些链接由两种蛋白质组成,钙粘蛋白
23
和原钙粘蛋白
15。
这两种蛋白质相遇的区域会比人体内其他区域更加灵活。
内淋巴中的钙、耳朵体内的液体与蛋白质结合,有助于增加尖端链接的强度和刚度。
在长的
protocadherin-15
序列中,甚至找到能够定期结合钙的氨基酸,
这种蛋白质链接导致了机械振动,也就是声音转化成大脑能够理解的电信号。
(以上概念来自于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rachelle
gaudet和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marcos
sotomayor
在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上的论文。)
李万清试图通过这个方向来研究如何实现电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失败了。
他寄希望于电信号先转化成机械振动,然后再转化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信号。
但是他发现这个方向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械振动不是声音起不到作用,是声音也起不到作用。
属于是卡在中间,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要知道大脑是电化学活动的高发地带。
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以每秒5-50个动作电位的频率在作业。
轻微的低频振动根本无法影响到人的大脑。
如此多的神经信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