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就一个痛点对一个解决方向展望,算是一篇论文。
你这样把好几个技术痛点都盘点完、再一一罗列可能的解决方向,不嫌内容太多、没有主次么?
你这个论文至少拆成两三篇,否则光打回来要你改的次数就够你受了,改两遍后交叉审稿人绝对没耐心了——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堆这么多东西,你是很急么?”
顾辙听了,也是再次汗颜,他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因为类似的话,他前世刚工作那几年,他公司的研发部领导也跟他说过——但是两者动机并不相同。
后世他遇到的研发部领导,看顾辙的论文“干货过多”,都是批评他不知道拆论文刷指标:“你这个论文要是拆成三篇,够三个同事评中级职称了,一次性写完多浪费?”
此时此刻,郑教授也叫他拆论文,但倒不是为了刷指标和论文数量,纯粹是顾辙确实写得不规范、不拆容易导致退稿概率暴涨。
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一篇论文如果改了两次后、还有两个小错,说不定就被交叉审核人失去耐心驳回了。
顾辙写一个论点,出两个小错的概率,显然比写三个论点、总共只出两个小错的概率要小得多。
“我明白了,我这就去改。”顾辙觉得还是受益匪浅的,他前世毕竟是在技术上没走太远,更多只是一个懂点技术的旁观者,理工科学术规范方面还是差点火候的。
郑健看他态度还不错,也是觉得年轻人难得,问了他一句:“需不需要我帮你示范地改一篇?需要的话,你先回去拆,拆好之后,第一篇我帮你改、把引用文献全部找全。
然后拆出来的第二篇第三篇,你学着我的改法改。还有,你准备投什么期刊?”
顾辙连忙借坡下驴,表示非常感谢教授拨冗斧正:“非常感谢,我就准备投《东海大学学报》,不过是英文a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