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会失去实时的交流。
许多人可能觉得读大量的书就行,但日复一日的枯燥旅途中,看书很快也会变得无聊。
科幻片的常见镜头,就是一个宇航员躺在石棺般的冬眠舱中,度过漫长的太空之旅。
他们的心脏每分钟只跳动3次,体温徘徊在2.78摄氏度,却依然能够存活,并拥有古菌一般的顽强生命力,并在打开冬眠舱后,神奇地恢复正常,身体不会出现任何毛病。
这就导致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人类究竟如何才能安全地让一个人的身体断电,使其接近死亡。
然后,再根据需要让他复活呢?
在研究的早期,科学家在低温疗法中看到了一些希望。
低温疗法是一种医疗技术,对经历过心脏骤停的人进行冷却,一般是通过静脉注射冷却液,直到他们的内部温度低至31.7摄氏度。
这将大大降低他们的新陈代谢,使他们的细胞可以在氧气和能量减少约30%的情况下运作。
对于血流减少,受损身体难以愈合的病患来说,低温疗法是可以救命的。
在这种低温状态下病人通常只能保持一两天,主要是因为寒冷会引发强烈的颤抖,必须使用强力镇静剂和神经肌肉阻滞剂来控制。
但科学家发现了几个罕见的案例,部分病人可以保持长达两周的低温。
于是他们开始探讨,尽量将这种状态维持得更久。
很可惜,深入研究低温疗法时,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用来控制颤抖的药物也会让人停止呼吸,昏睡的宇航员将不得不插管来维持生存,而保持静脉输液所需的针头也会增加感染的概率。
理想中的替代方案是让宇航员吞下一颗药丸,然后躺下进行漫长而寒冷的沉睡,在此期间他们可以自己呼吸。
看起来仿佛有些像天方夜谭,但这种场景对大部分人都不陌生。
这就是动物界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