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以万计甚至十万、百万、千万的科研人员。
这是一个庞大到能够让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绝望的数字。
人多了,谁知道他们会研究出什么东西?
千万别相信什么所谓的大学生内卷、太多的大学生没什么鸟用、普及大学教育不如精英式大学教育、种花家的教育模式不如鹰酱和欧罗巴的快乐素质教育这种屁话,鼓吹这种论调的基本上都是非蠢即坏的混球。
因为这些混球永远不会说出一个真相——所有的科研和创新,都要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普及,世界越是发展,基础知识的普及就越重要。
想要深入了解的可以去看看《丹麦九年级z班vs中国初三13班》。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那就想想曼哈顿工程有多少科研人员参与。
当然,想要完全普及基础教育,对于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按照大明朝廷现在的财政情况来看,能够普及到社学阶段(小学)就已经是侥天之幸了,再想往县学(初中)程度,估计就得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以后才有可能,想要普及到府学(高中)程度,估计朱劲松这辈子都不一定能看到。
朱劲松也只是本着勒紧裤腰带也要兴教育、开民智的态度在推动教育的普及。
如果情况理想,朱劲松觉得自己这辈子未必能用得上手机,但是等到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没错,电灯、电报和电话这些东西,其实都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
不管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到底是真是假,但是他在1752年,也就是钱聋十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学报》提及到这个实验设计却是真的。
也不必在乎伽伐尼到底是在1780年还是1786年才发现“动物电”,因为1780年是钱聋四十五年,1786年是钱聋五十一年,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