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我在1982有个家 > 445.冬天有大活(祝周末愉快)

445.冬天有大活(祝周末愉快)(4 / 14)

说道:“你尝尝是不是咱生产队黍子的滋味。”

黍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粮食,五谷之一,样子很漂亮,颗粒比小米大,金黄而滚圆。

这东西耐干旱、耐盐碱,以往在西北苦寒之地种的多,但外岛也有不少农田种黍米。

就拿天涯岛来说,他们岛上好些农田是弱盐碱地,种小麦水稻那是种不活的,种黍米、高粱比较合适。

另一个外岛说是水多,可是有泥沙地,这种地存水能力差,等于是土地天然比较旱,也适合种黍米。

岛上种的黍米少,一年到头按照人均就能发个五斤六斤,社员们都拿着当宝贝,到了年底做年馍、炸油糕以招待亲戚。

没办法,黍子产量低,几十年后就是因为这点而渐渐淡出了农田。

到了二十一世纪除了做驴打滚、油糕之类的小吃,它们用途不多,被农民从农田淘汰了,变成了鸟食。

王忆给王向红的是刚出锅的年馍,还烫手呢,这时候他抓了棉糖往上撒,要趁热赶紧吃,否则棉糖很快会融化。

煎好的年馍外焦里软、外黄里白、外香里甜,带着一股纯粹的粮食香,咬一口粘牙扯丝,香甜诱人,加上软绵甘甜的棉糖,王向红吃的合不拢嘴——

吃的高兴!

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跟潮水一样哗啦啦的涌上来,积极的排队开始打饭。

前面的学生看见一摞摞金黄色年馍后高兴的大叫:“是年馍、今天中午吃年馍!”

“撒了雪花白糖,真好,肯定又香又甜……”

大团小团两兄弟混在前面,期待又疑惑的问:“啥是年馍呀?是大馍馍吗?俺们那里过年蒸大馍馍……”

一人两个年馍,一手一个,吃完了再回来排队。

学校午餐是管够的。

以往四个厨工很忙活,如今八个厨工总算得以轻松一些,好歹不用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