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5 / 9)

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又称穿孔卡。

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字符。

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由高卢人布乔发明。

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接着就歪楼了:

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这里不建议嘲笑,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

到了1928年,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mm的打卡孔,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

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相当于120字节。

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

而打卡孔和之后,便步入了近代计算机真正的存储发展阶段。

首先出现的存储设备有个还挺好听的名字,叫做磁鼓。

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按摩棒差不多,运作的时候会嗡嗡直响,有些时候还会喷水——它的转动速度很快,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

而磁鼓之后。

登场的便是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和小麦说的差不多,核心就是一个: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差。

当然了。

这里说的是电信号,而非电子。

电子在金属导线中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有些情况甚至可能一秒钟才移动给几厘米。

电信号的速度其实就是场的速度,具体要看材料的介电常数

一般来说,铜线的电信号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万公里左右。

声波和电信号的传递时间差巨大,这就让水银延迟存储技术的出现有了理论基础:

它的一端是电声转换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