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之前,冉阿让身强体壮,能在巷战中救马吕斯逃出一条生路;柯赛特离开之后,冉阿让迅速地衰老下来,很快就卧倒在病榻上。
不言而喻,马吕斯带走的不只是冉阿让的养女,还有他的生命。
其实就原作剧情而言,“女生向外”的柯赛特也同样有责任,情郎一忽悠就连老父亲都不要了。冉阿让最后原谅的对象,可不是只有马吕斯一人。
但陆诗倦不会这样看待这个问题。
并非因为他是没有原则的萝莉控,不去责怪自家养的萝莉,哪怕那只是萝莉在原作中的人设。
恰恰是出于相反的原因
原作中的柯赛特并没有被迁怒的价值。
马吕斯固然有诸多缺点,但还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生动的人物,而柯赛特只是一个形象淡薄的工具人罢了。
《基督山伯爵》中的海蒂被读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花瓶,但鲜有人意识到,柯赛特在《悲惨世界》的下半卷中,其实连花瓶都不如,是一个奖品。
柯赛特正是大文豪雨果奖励给革命青年马吕斯的奖品,因为马吕斯践行了他的道。
雨果十分详细地描写了“abc朋友会”参与1832年巴黎起义的剧情,不吝赞美讴歌之辞,令这个历史事件和他的著作一起传播到全世界。
为什么?
雨果把“abc朋友会”每一个有名字的成员都塑造得有血有肉、魅力非凡,个别领袖人物在读者中的人气远超马吕斯,甚至超过冉阿让!
为什么?
因为他认同啊!
雨果自己就搞过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还被流放了。
“abc朋友会”的理想就是雨果的理想,“abc朋友会”的理念就是雨果的理念。
但是为了符合史实,更是为了给读者以“正义的事业注定伴随伟大的牺牲”这样的深刻印象,“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