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年的终南山中,有众多隐士,其中有道士王某,住的极为荒僻,出门不远就有一道悬崖,铁索悬桥,只是天长日久,悬桥锁链断了三根,仅余最后一根,王某若要出门,不得不绕行数里。
某日午后,数名友人来访,忽见王某起身,出茅屋直奔悬崖边,手提木桶,踏一根铁索,凌渡万丈悬崖,须臾之后,又提一桶泉水归来。友人惊叹拜服,王某豁然惊醒,对自己之前所做一无所知,再看那云雾缭绕的悬崖之下,冷汗津津,不敢向前半步。
后人探究,原来他是在梦游之中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心中仅存一念,方能履险不坠。
此般境界,可以视之为触及定念如一的门槛,但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仅沉迷于心中所见,不能查知外物,弊端极多。
又有古之神箭手,练习射箭技艺,取一枚铜钱,用细线悬于屋檐之下,相隔数十步,日日专注凝视,练到一眼看去,只觉铜钱大如车轮,轻易可以射中方孔,又能在射箭之时,耳听八方,对种种异样,皆无遗漏。
这般人,可视之为真正踏入定念如一的境界。”
“第二层境界,百物借势。人乃凡俗之身,最高不过一丈,最重不过数百斤。
广袤天地之间,有无数胜于人体的宏伟意象、强盛事物,欲求非常之力,当以人心借取外物之势,步步融洽于己身,练假成真,化虚为实,终成自身妙力。
心意法门的第一层境界,纵是常人,也可求得,但第二层境界,却非有真灵机械,刺激脑力,开发心神,才能以真灵电能为媒介,将虚无之势,化作真实异力。
风林火山,枪炮车船,百兽神佛,都可以作为借势的对象。”
“第三层境界,虚空取神。这一层境界,便如同人未出地月,却计算太阳系之外的景象,有理论的支撑,但无实际的验证。仅有些许推测记录于后,且留待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