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国内有着两股势力,一股是以伊藤博文为首,精英认同的鸽派,对于日本的发展持有较为平和的态度,不支持激进扩张,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股就是以山县有朋为首,军人认同的鹰派了,主张以激进的扩张来增强国力。
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的矛盾始于1894年,在中、日的甲午战争爆发之后,身为陆军元老的山县兴奋极了,他亲自挥刀上阵,担任第一军司令官,指挥日军击败清军,攻占平壤,然后率军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连克九连城、丹东。
由于日本第一军的连连得手,清军的节节败退,山县是越打越亢奋,甚至打算杀入中国内地与清军主力决战,效仿一波多尔衮,直取山海关。
同时,山县向日本本土提出了《征清三策》,极力主张冬季作战:1.从海路至山海关再次登陆作战,建立势力范围,准备进行直隶作战;2.向旅顺进军,将兵站基地移至不冻港为日本舰队寻求港口;3.立刻北进,攻取奉天。山县在《征清三策》中提出南迫京津,北略奉天,同时开辟两个战场的战略方针。
在这里就能看出后世侵华战争的影子,也可以看出这人对于日本军方的影响有多深……
不过,此时提出两个战场同时作战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清廷可不是那个集合体政府,此时的清廷在国际上依旧有着自己的地位。首先是西方列强,为了保证自己在清国的利益肯定会干涉。其次,北洋水师尚在一部分,日军的补给线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征清三策》被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否决,同时定了下攻击齐鲁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军港,以及南下攻击大岛的上策,并开始调集兵力实施。
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山县悍然的独断专行,违抗日本本土的指示,私自下令桂太郎师团进攻海城,遭到海城清军奋勇抵抗而陷入泥潭,而日本国内无足够的兵力再去支援海城,惨遭大败,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