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名次,说白了,就是看皇帝的心情和运气了。
在满不点元,满不点三鼎甲的谕旨依旧有效的当下,玉柱这种超级务实的家伙,才懒得去搭理所谓的满洲状元呢。
十六岁的满洲进士,已是大祥瑞也!
玉柱打开试题,定神一看,差点笑出了声。
嘿嘿,送分题,大大的送分题也!
罗刹边患,日甚一日,用兵过多则糜费钱粮,坐视不理则龙兴之地堪虑也。问曰,何解也?
如果说,院试和乡试,以八股文为主的话,殿试的时务策则是扎扎实实的考验综合性的学识水平了!
在小农社会,能够考中进士之人,少有真正的书呆子。
只是,近代后,工业文明碾压了农业文明,这种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所谓时务策,才显得格外的不合时宜了。
不夸张的说,玉柱装了一肚子的边患学问。
和硕特汗国、准噶尔汗国、罗刹国,这三个主要问题,自不必说了。
就连西南的东吁王朝,玉柱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有隆科多这个大佬撑腰,再有汤炳的鼎力相助,玉柱收集整理相关边患的资料,并提炼成自己的见解,简直是易如反掌。
谁说有权有势,就只能干坏事了?
有权有势,照样可以帮考试的大忙!
罗刹国的老底子,作为资深清史票友的玉柱,肯定是比谁都清楚的。
而且,罗刹国的巨大边疆危害,也没人比玉柱看得更透彻了。
所以,打腹稿的时候,玉柱开篇简要介绍了一下,罗刹国究竟是怎么来的?
紧接着,笔锋一转,重点介绍了彼得一世的各种光辉事迹。
臣柱曰:沙皇彼得,交国政于辅臣,化名亲赴英夷三岛,习炼钢及造兵舰之学,其志非小,所谋甚大。假以时日,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