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段海洲势力的坐大,逐渐受到了周围游击部队的注意。
先是受中央正式委派的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派人联系收编事宜,被段海洲断然拒绝。
但是另一支实力雄厚的游击部队就不那么买段海洲的帐了。
这支部队的司令名叫赵云祥,原是29军教导队的副队长。
29军放弃平津后,赵云祥带着教导队的部队官兵在河北拉起的抗日大旗。
由于是正规军发展出来的部队,段海洲的义勇军不管是在战斗力还是在战术上都打不过赵云祥。而赵云祥在收编段海洲的计划失败后,便对段部发起了进攻,段海洲连战连败,就连刚取得的献县也丢了。
正当段海洲陷入战败的苦恼之际,邻县的南宫开来了一支八路军。
段海洲在北平读书时,就对我党深有着好感。
这个时候又受到了部队中我党成员的劝说,便决定率领所部参加八路军。
这一举动受到了当时八路军129师徐副师长的热烈欢迎。
同年5月,段海洲的“抗日义勇团”在南宫县正式改编为第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也就是前文中出现的青年纵队。
由段海洲当司令员,八路军派遣的当时的386旅从参谋长李居奎当政委。
段海洲将部队分编为3个团,另编1个教导大队、1个警卫营和1个迫击炮连。
段海洲自此由一名地方武装的指挥官一跃成为了八路军的旅级干部。
可是好景不长,让他犯愁的事情又来了。
原来他当年的老校长石友信跟着他的哥哥石友三也在河北发展起了自己的武装,并且还获得了军委会颁发的正规军番号。
随着石友三与八路军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于是石友三利用石友信当过段海洲校长的身份,去拉拢已经拥兵1万余人的段海洲“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