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消息传入南京,再从南京准备好大军,然后出兵北上,这些人到了北平城外,打的很可能不是防守战,而是攻坚战了。
太过南方,无法及时应对北方威胁,这是大明京师最大的问题。
明代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而且还不止一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在土木堡歼灭大明主力三大营,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同年十月十一日打到北京城下。
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凭其勇气、智慧,率二流三流“预备队”保卫了北京城。
一百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再一次打到了北京城下。
道士皇上也慌了,好在俺答没文化,被明朝一顿忽悠,加上“残掠人畜二百万”,够本了,也便回家了。
否则以当时的北京城几万老弱病残,基本上便是三鼓而下。
试想,若是北京城只是一座寻常的城,而不是大明帝都,那大明的北部领土,如何还能守得住?
等南京派兵过去,春花都可以吟成秋月了!
从大明的存续、政治、军事方面来看,南京城,根本不适合作为帝都。
朱元璋雄才大略,极有军事目光,他自然是清楚这一点的,别看大明朝是在洪武元年即1368年开国,改应天府为南京,但开国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南京都不是京师。
确切地说,有京师之实,无京师之名。
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才改南京为京师,这才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
朱元璋一开始也在犹豫,到底是选择在哪里为大明国都。
摆在桌案上的是四个选项。
第一个,脚下的南京,即金陵。
正如谋士叶兑所言:“定国都于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