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停。”
赶车的道人打断了弟子后,说道:
“这本经文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可以和刚才让你背诵的《道德经》四十二章一样,作为佛门的最佳阐释。佛门,教人悟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佛门为何叫空门?这空,便是生死之后的涅槃,便佛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你二师说的不言空而悟空。
而道门呢,道祖告诉我们:天地有道,由无生有。三生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最后,万古常存。谓之为“仙”。也就是他嘴里的道门不悟有而言有。万物由无到有,我们不会去否认一件事物的存在,因为它存在,一定是有道理在其中的。
佛门却要从这份存在的事物中,找寻到那它不管存不存在,都可以接受的“空”。所以,归根结底,道门与佛门其实都是在追寻事物发展的源头与终结罢了。从这点来看,佛道不分高下。因为“人”存在的本身,对这个世界本身也是一种不被确定的认知。
或者,你可以这么认为,不管是修佛还是修道,修到最后,无论是成仙还是成佛,它所存在与不存在的道理都是相同的。我们追求的都是一种生命层次上的超脱。成佛普度众生,希望众生万家生佛。而成仙也同样教人修性修命,达到不朽。二者无高下之分,一切只是看身为“人”的你如何选,如何想,如何去思考,明白了吗?“
把玄奘那高深的话语掰开、揉碎、摊到了弟子面前。
给出了最详细的解释。
道理浅显、直白,乍一看就懂,可懂了只有,却又引发出了道童那深深的思考。
他觉得他懂了。
可懂了之后,又有种想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