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这三个大国,车迟国,北魏和南疆。
这几个国家的使臣似乎是半点不怵天子,更希望能因为自己的暗讽能让大齐天子勃然大怒。
可是李洵却始终保持着从容的神情,云淡风轻的模样。
这时,百越的使臣站了出来,朝李洵行贴胸礼的说着,“陛下,外臣听闻太安这边的中秋佳节历来以诗词讴歌。
现在难得在场有如此多的文人,外臣想听听他们的诗词,也好感受一下太安这边的深厚文脉。”
此言一出,其他的使臣也纷纷附和起来。
李洵只是将视线看着张斯同那边,说道,“张博士,你以为如何?”
事到如今,他张斯同也是有国家荣誉感的,哪里会说一个不字,直接颔首领命说道,“既然这些大人想感受一下文脉,那自是该如此。”
说完,张斯同朝在场的所有早就摩拳擦掌的文人们说道,“诸位,今夜相聚于此本就是共贺中秋佳节。
你们多为太安城文坛的中流砥柱,想必今夜必是备了不少好词,可拿出来供大家共赏析。”
张斯同话音刚落,在场的大多数文人便都跃跃欲试,现在情况正好,不仅有圈内人在,更是陛下亲临。
若是帮陛下在这些外来使臣面前出风头,那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
没有一个读书人忍得住这样名利双收的展示机会。
可是现在却暂时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没人敢出来吃这第一个螃蟹。自古以来心思多的都是读书人,阴的也都是读书人。
死道友不死贫道可以非常精准的来形容这个群体,大家都想看看反响,没人自信到出来冒这个险。
就在气氛要尬住的时候,张斯同无奈摇头就要站出来抛砖引玉,这时,坐在左侧的杜如寒站了出来。
他朝天子拱手作揖,“陛下,臣杜如寒愿意先替陛下写一首。”
李洵面带笑容,视线先是落在杜如寒身边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