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想要从这处缺口攻入长城以南时,马邑就将成为看门犬,将胡人的马蹄挡在长城之外!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邑,或者说赵长城这处缺口的选址,也是非常的讲究。
——缺口以南,是百里平原,极其适合军队快速行军;
反观缺口以北,则是正对着这处缺口,由东、西两座山丘所夹出的一条山径!
虽然这条‘山径’,并不像通俗意义上那般狭窄,宽也有近十里,但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巨大障碍。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是以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兵种;而骑兵,又需要广阔的战场,来发挥出高机动性。
再者,左右两座山,前后两个谷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着重强调的‘险恶之地’!
无论是在两侧的山林间埋伏,还是在敌人进入山谷之后来一出‘两头堵,关门打狗’,都无疑是事半功倍。
而马邑,就处于这条长七十余里的山谷的南谷口;
对于想要从马邑方向南下的匈奴骑兵,堵在谷口的马邑,就基本能完成边防使命。
当然,这仅限于小股部队;
像此战一样,几万匈奴骑兵倾巢而下,马邑终是手握地利,也根本不敢放步兵出城,只能龟缩于城内,争取将匈奴人拖在马邑城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一处狭窄的战场,非但匈奴人的骑兵施展不开,汉军这边,也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兵力。
因为超过五万人之后,再多的兵力,也根本塞不进马邑,更不可能在野外对抗匈奴骑兵。
想到这里,靳歙就更觉得奇怪了起来。
——最开始,靳歙从长安出发,是带着虎贲、羽林二校共四千人,外加关中征召的五万良家子弟,准备前往云中一带;
后来云中陷落,靳歙第一时间改变行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