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之奏疏,亦似为陛下留中······”
听到吕释之的这个回答,刘盈心中的怒火,便立时为一股困惑所取代。
“酂侯知,父皇亦知······”
“即是知晓······”
目光涣散的自语着,刘盈不由稍皱起眉,重新坐回了案前的筵席之上。
刘盈很确定:从这些关于‘祥瑞’的风言重,天子刘邦和丞相萧何,都必然能看出刘盈所看到的威胁。
尤其是作为‘内行人士’的天子刘邦,必然会对类似的事件,抱以十二万分的警惕!
但如今的现实却是:对于盛行于关中的流言蜚语,天子刘邦,却似乎没有任何反应!
——非但没有反应,甚至连朝臣送去汇报此事的奏折,都被刘邦‘留中’。
有了前世那几年傀儡皇帝的经历,刘盈对于‘留中’这两个词暗含的潜台词,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
在汉室朝堂,‘留中’二字,后面往往还会跟上‘不发’二字。
而朝臣递上的奏疏,被天子留中不发,几乎只意味着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这份奏折中所提之事,是天子不愿意看到、听到,甚至不愿意知道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眼不见为净’的考虑,以及告诫臣子‘这事儿不要再提’的意图,天子才会对这份奏折,给出‘留中不发’的处置方案。
但很显然,刘邦无视关中到处流传的关于‘祥瑞’的流言蜚语,不大可能是这第一种情况。
至于第二种······
“嗯?”
“应该······”
“不会吧?”
想到第二种可能性,刘盈只稍睁大双眼,才刚侧过身,就见吕释之讳莫如深的低下了头。
见吕释之这般反应,刘盈才终于反应来过,发生在关中的那些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