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并非是谁人做了太子,又谁人在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
除非太子是个满脸恶疮、脚底流脓的大奸大恶之人,朝堂最希望看到的,都永远是太子稳如泰山!
盖因为封建时代,朝堂最先去考虑,同时也是最为看中的,永远都不会是‘如何做的更好’,而是‘稳定’二字。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封建政权而言,一个能维持稳定的政策,就必然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恶政!
反之,一个有可能破坏稳定,造成动荡的政策,那也绝对不会是毫无争议的善政。
而太子储君,便是任何封建时代的中枢,都最追求‘稳定’的事,且没有之一。
太子是否出色、优秀,固然是关乎到王朝未来的重要命题。
但在讨论太子的能力、潜力之前,朝堂永远会对另一个问题,保持更高的关注度。
——稳定!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太子不行,可以培养;
培养不好,就慢慢培养;
实在培养不出来,也没关系,朝堂兜着底,别太让新君乱来,待熬过一朝‘守成之君’,再去培养下一个太子就是。
但储君的人选,必须尽早的确定下来,并且最好不要有变数。
因为一个稳如泰山的太子,一个板上钉钉的储君,对封建政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定海神针。
而过去这几年,摇摇欲坠的储君,便是长安朝堂始终无法安定下来,始终暗流涌动的主要源头。
——太子不受宠,又冒出来个赵王刘如意,那作为臣子,百官该效忠谁?
效忠太子,明显与天子刘邦的心意相悖;
效忠赵王,那更是于情于理都不恰当!
更要命的是:天子刘邦,并非是正值壮年的天子!
在太子刘盈才刚年过十四,赵王刘如意更是刚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