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大汉第一太子 > 第0122章 农之大,当以水利为先

第0122章 农之大,当以水利为先(2 / 5)

田百亩!

这样说来,如今关中九十余万户农民,便有田九千余万亩。

按照平均亩产三石计算,再去掉十五税一的税率下,需要上缴给国库的农税近二千万石,关中一年的粮食产量,也至少在二万万五千万石以上!

不足一万万石的需求量,超过二万万五千万石的供应量,按理来说,这就是妥妥的供大于求,关中的粮价,本该低到令人咂舌才对。

但实际上,作为这个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的时代绝无仅有的‘天府膏腴’之地,关中大地产出的粮食,却不单单只用于‘自足’。

——荆吴、淮南、长沙等地,遍地沼池,雨林遍布;

——燕代位处北墙,上、代两郡,包括北地、陇右等地土地贫瘠,粮产极低;

再加上境内多山丘荒野,少有耕地的赵国,以及情况类似,民多依赖商业为生的齐国······

林林总总算下来,当今天下民三百余万户,近一千七百万人口,每年近四万万石粮米的需求中,绝大部分,都需要仰赖巴蜀天府之国,以及关中膏腴之地的‘出口’。

这样一来,明明是粮食供应大幅超过需求的关中,在将超过六成甚至七成的粮食产出‘出口’关东之后,却也隐隐有了些供不应求的趋势。

或许听着有些奇怪:自己吃都不够,关中的百姓为什么还要把粮食往外卖?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很好理解。

作为一贫如洗,空坐良田百亩的农民,关中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基本没有粮食储存能力的。

这就使得每年秋收之后,绝大多数百姓,都只会勉强留下过冬所需的粮食,剩下的部分,则只能以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那些‘凭空出现’在田间村头,挥舞着大把铜钱要购粮的粮商米贾。

粮商米贾自也不是慈善家,得了百姓手中的米粮,显然更愿意将这些低价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