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编伍,迅速组织起来,开赴前线。
桑干河东岸,全民动员的辽人组成了一个倒三角结构的联营。
耶律大石领一万五千人离河岸两里,靠南扎营;
萧干领七千骑兵同样离河岸两里,靠北扎营;
南北两营相距二十里,彼此呼应。
只待敌军渡河后,就交替冲击,将正在半渡的同军击碎在岸边。
其余四万一千紧急动员的民军又分为三部。
其中的两部各九千名老弱,紧挨耶律大石和萧干大军营地东侧立营,以壮声威;
最大的一部两万人,这些人均是经过挑选,有一定战力的民军。
正对桑干河对岸的同军营地,退后四里,背对玉河县城立营。
为了防止大战时有人后退逃跑,玉河县的四个城门已经尽皆封死。
负责此战的萧干故意让民军正背城立营,并对准敌人的渡河点,让他们承受敌军的大部分火力,却没有靠这些人打退侵略者的想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萧干只要这些民军依托坚固的营寨和各类防御工事,抗住敌军的正面冲击一段时间就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南北两部大营中骑兵冲击敌军创造时机。
另有三千民军,顺桑干河向北立营巡视,防止敌军从上游偷渡。
必要时,还可以干扰同军的渡河行动。
南北大营立好后,萧干和耶律大石带着少量护卫,检查中间民军大营立营情况。
打仗是死生大事,没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民军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做事极其认真,营寨外的防护设施已经有了初步的样子,赶在同军渡河前应该能完成布防。
随即,萧干和耶律大石又来到河岸边,观察对岸的同军渡河准备情况。
桑干河的西岸约四里外,同舟社大军也立起了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