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其实不想离开社首身边的工作,原因倒不是怕吃苦。
他的性子本就不是外向活泼的类型,甚至颇有些敏感而阴郁。
曾经的杨喜,对整个世界包括自己的出身都充满了仇恨,那是自记事起就挥之不去的饥饿和歧视刻进骨子里的最后倔犟。
但这种仇恨只能埋藏在心底,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来说,仇恨本就是一种极端奢侈的情感。
真正的底层,除了仇恨自己的出身外,没资格也绝不能仇恨任何人,除非是不想活了。
杨喜到现在都经常会想,若是没有社首,没有同舟社,自己父子二人能不能活过政和二年的冬天?
他的人生,从那个夏日的一顿饭、一件短褐、一次对话而彻底改变。
当晚,徐泽和杨老实说话时,刚刚得了“新衣”的杨喜因为兴奋并没有睡死,父亲的哭泣声惊醒了他。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三岁的少年已经明白很多事,有很多心思了。
从杨老实断断续续地哭诉中,杨喜知道了父亲刻意隐瞒的很多事情。
但他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安安静静地听着,仿佛熟睡了而没有听到这一切一般。
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懵懂中,只知道自己必须做一些改变,不能再重复父祖辈的悲苦命运了。
其后,杨老实没有选择跟徐泽第一批上梁山,杨喜却没有再怨恨自己的父亲。
因为他已经明白,这没有任何意义,仇恨带不来任何改变,只有行动才行。
社首给他绝望的人生带来了希望,懵懂的少年也抓住了这份希望,其后的六年,他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
尤其是在书院中,杨喜处处争先,既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报答给他带来希望的社首。
如今,六年过去,曾经如影随形的饥饿和歧视早就成了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