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安,其中的缘故是因京城附近屡屡出现“采花贼”作案之事——
起初尚无人知晓此事,直到城西的一名员外郎将此事告上了公堂——这位员外家中只一个女儿,疼的如珠似宝,遭了这贼人玷污之后,次日便悬梁自尽了。
员外为顾及女儿名声,起先本不欲报官,然而见女儿因此送了性命,便也顾不得许多了,只想替枉死的女儿讨一个公道,将贼人绳之以法。
而在这位员外之后,又有一户人家家中也出了同样之事。
且两名姑娘的闺房内,都被留下了同样的梅花印记,再从诸多迹象细节分析,官府最终断定这两桩案子乃是同一人所为。
之后,其它几户人家又隐隐传出了家中女儿被染指的传言,其中甚至有官宦之家。
倒不是每户人家都有勇气选择报官,在乎名声者,甚至将此事捂紧都还来不及,而之所以会有流言传出,是因这采花贼不仅劫色,还要劫财。
作案之后,他会将女孩子闺房中的财物一卷而空,包括一些贴身饰物——
且他拿走之后,会分给京城内外的一些穷苦人家,许多人家清早开门,就会在院中发现一些碎银及首饰。
一些实在缺银子用的,也管不了许多,便将首饰拿去典卖。
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来二去,此类之事多了,便引起了旁人留意议论。
官府将这些典卖首饰的百姓召来审问,便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又因有人认出了有些首饰是出自哪家,传言便就散开了。
有当真被猜中的,也有被谣言误伤的,总而言之,沾上此事的人家,近来皆是十分地不平静。
“……劫了钱财,偏偏要分给那些穷苦百姓,外头不少人都说,这采花贼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呢。”阿葵跪坐在一旁的席子上,边替自家姑娘沏茶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