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里维斯在《生死时速》中耍帅便是最容易复制的成功模式了。
刚巧白奎因也喜欢车,有钱了以后收藏了不少价值不菲的赛车,道具倒是不缺。
于是故事的框架出来了,白奎因扮演的警察通过超群的车技,化解了恐怖分子的袭击,赢得了美人的芳心。
只是这个框架在韦德马克映像的项目决策层中获得了褒贬不一的看法。
支持者认为即便是《生死时速》的跟风之作,只要抓住买点,依旧能够获得成功。
反对者举了《生死时速》的正统续作大扑的例子,认为这样的桥段过于老套,反社会的恐怖分子在这些年的影片中出现得太多了,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编剧拿出了一篇杂志文章,建议大家考虑一下。
那是一篇独立记者的报道,记者名叫李肯,是个华裔,他在一个地下赛车集团卧底了数月,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标题是《race x》,记录的是一群在纽约街头举办地下飙车的年轻人的故事。
参与地下飙车的大多是被成为“千禧一代”的不到三十的年轻人,美国的“千禧一代”喜欢用“x”自称,其意义很难界定,大致可以理解为cool、非主流、反传统。
race x 也是一场非传统的地下赛车比赛。
参赛者使用的不是价值不菲的高档跑车,甚至鄙视那些知名跑车,他们大多用得是便宜的日本车,却花了大价钱进行改装。
记者李肯跟踪采访的对象叫做拉斐尔,是个汽车机械师,他的座驾是一台不起眼的本田思域却被改装成一台零百加速在五秒以内的“高速怪兽”。
这些纽约的年轻人通过网络汇聚,经常临时占领某个路段开展飙车,甚至敢于在未封闭的路段赛车。
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是疯子,但是年轻人群体却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