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的“星门”结构也罢,都处在疑似恒星系中心的极大密度的恒星聚集区、在极度不稳定的引力环境中。
尤其是“星门”,根本就是以不可思议的特殊结构和天文数字般的能源供给,从中强行固化下来的一片时空区域。
之所以说是“强行”,是因为这片临时固化的时空结构,就像是在案板上挨了一刀却还在不停挣扎的大鱼,不断击打、鼓荡周边星空,却又徒劳吐着“白沫”。
所谓“白沫”,每一点都是随机向周围漂流的“时空泡”。
它们又整体约束在了一定的星域之中,或长久时间扭曲维持,或突然崩灭,在周围星域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不定时的风暴。以至于工程舰必须远远锚在外围,并通过种种防御体系隔绝风暴,避免受到致命冲击。
罗南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一看这种结构方式就知道,这应该是最原始也是最初级的“星门”建构方式。
据说最初是借助古神躯壳,强行折叠铆定两处不相连的星域,等到两处时空能量和信息交互趋于平缓再撤去古神躯壳,置换上人造结构。
“运用古神躯壳”这个步骤听上去非常惊悚,可曾经有一段时期,某些古神还是挺乐意帮助遗传种文明搞这些大工程的。而这些古神躯壳也可以重复利用,且正因为受多种时空规则干涉作用,也是越用越方便。
听上去没有技术含量,但这里面满满都是历史积累,是最经济划算的做法。
目前这个“星门”应该已经进行到了第二步,两边的时空架构已经打通,因为时空强行连接导致的能量信息风暴、规则冲突等也渐渐平息,正是准备撤掉古神躯壳,换上人工设备的中后期。
也就是说,目前这个“星门”已经勉强能用了,从这里过去可以直达中央星区。
当然,目前仍在“喷吐”的“时空泡”是极大的危险因素,一旦被裹进去,四面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