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其实也不能怪那些孜孜不倦为民众进行科普的学者们不够给力,因为双方的竞争从来不在一个对等的层面上。
自媒体不需要去读论文,不需要去研究那些高深的理论,只需要负责用文字来输出情绪,自然能第一时间抓住热点就够了。但科普就不一样了,要跟大众讲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们首先得明白论文讲述的是个什么事情,其科学原理是怎么样的……
碰到一些简单的论文还好一点,很快就能读完并理解。但遇到复杂的论文,并没有参与研究的人想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就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自然需要时间去了解其中的概念。而且正经科普创作者的账号要养起来可不像自媒体那么容易,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跟精力。
所以正经的科普创作者远比一般的自媒体人更在乎羽毛。
更可怕的是,这些科普创作者的读者要求也远比普通人更高,不少读者是真的会逐字逐句的去挑出这些科普创作者的错处,然后逐条批判。
偏偏网络时代的节奏从来都是极快的。
慢了一点,可能下一波热点又来了,所以对于许多科普创作者来说,他们是真的得想尽办法去追着热点科普,这次同样不例外。
但不管是宁为的论文,还是这次基础物理实验室的试验过程,说起来都是很复杂的。想要通过具体的公式来进行解释跟科普是极难的,人类能听懂的语言多少有些苍白,因为一旦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空间转换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或者说让人信服。
在普通空间不行,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就可以?这个空间是凭空定义出来的?碰到较真的粉丝,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真要把这些解释清楚就需要能看懂论文了。
好在无数大佬们这次都被惊动了。
在许多媒体快速反应之下,通过各类面对面访谈或者电话采访的形式,开始为大众解释这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