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用,比如航空航天,卫星,新能源汽车,甚至是手机跟可各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唯一制约这种碳纳米材料大放异彩的大概就是实验室制备手段暂时没法普及到基础工业领域。
所以到了目前这种情况,最终论文归属权,大概也只有谭导来决定了。
……
“什么?项目已经搞定了?实验室制备出的材料性能甚至超过了对面给出的模型?宁为就已经帮你们找出问题出在哪了?还是你们重新开启了实验解决了问题?”接到电话的谭德洁也很诧异。
这个效率太高了些,高到他有些不太敢相信。
想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相关的问题是非常考验数学基本功的,一天的时间别说找出问题了,初入行的人甚至还在学习跟了解各组数据分别代表的意义。
但现在张研成却打电话说实验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张研成的回答让他不得不相信。
“那个,宁总到是也没说是不是通过数学分析的办法帮我们找到了问题,他就是今天来指点了一下,让我们修改了前期的制备方案,我们以宁总方案制备的两组材料目前检测的性能都已经超过了初代的材料模型要求的性能,尤其是柔韧性方面,我已经在考虑在制备一些材料,制备成基于该材料的te发生器,尝试为led供电。”
“从实验室结果来看是可行的,而且已经初步可以证明我们的材料能通过提高电导率来进一步提高功率因数。如果供电成功,足以证明其宏观条件下的可织性极其可伸缩性。如果接下来的实验都成功了,我觉得可以制备一些材料为一些电子厂商做概念样品,比如可以用它来设计柔性屏幕并大幅度增加其主动冷却跟续航能力。“
张研成说完之后,对面半晌没吭声,片刻后才开口道:“你们都在实验室?”
“嗯,是的!”
“行,我现在在外面,大概一个小时后能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