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明军部队,骁勇善战的宣大边军也没能吃掉任何一支后金部队。
这是因为宣大防线兵力较少,等各路援军抵达,肯定要给后金军来一场大的。
但实际上,这场糊里糊涂的战役打到这个时间节点,双方都已经是拼尽全力的最好表现了。
明金双方的统治者都对进行到此时的战役非常不满,差别只在于,黄台吉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感到焦虑,正在竭尽所能地为己方寻找撤退时机;而崇祯皇帝则对接下来的战争充满期待。
然后……援军没来。
傅宗龙那边负责组织蓟镇、密云、山海关、宁远抽调三万援军,军队根本凑不齐。
他自己手里就标兵三千,山海关先派来五千人,由副将王应晖率领,这人崇祯元年因为侵吞克扣军饷被扔到诏狱里了,刚被放出来没多久;宁远那边的吴襄说要凑六千人出兵,但手里就五千,朝中言官一骂街,他还要耍性子自己先走,又被傅宗龙好说歹说劝回来。
兵才凑了一半,出事了。
黄台吉深感兵马围着应州城不是个事,大几万的后金军入塞后专注攻战却一事无成,大同城里的宣大总督张宗衡也不怕他,满洲兵也是人,处处受挫哪儿还有什么士气可言?再这样耗下去,他就完了。
算来算去,此时不计一切代价攻陷一座城池,是符合利益的。
一来能补充军需,二来是振奋军心,三来也能震慑明军。
更重要的是,后金军前番四处围堡邀击,起到了作用,降人向导报告东边有个灵丘县,几年前那里有个叫一绺白的头目起事,在灵丘、广灵一带影响很大,他把西城墙拆了,后来一绺白虽然被官军镇压,但朝廷没钱拨款,西城墙到现在都没修好。
黄台吉先让人在营地里扎稻草人儿,假装大军依然屯于应州城外,然后给大同写信嘲讽宣大总督张宗衡不敢出来跟他野战,最后命阿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