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色列长城”来源于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在此期间,以军前线部队因为没有永备工事,在遭到运河西岸埃及炮兵炮击时,躲无可躲,非常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在野战工事中长期坚守,部队的吃、住都成问题,这些非战斗因素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时任以色列参谋长的巴列夫中将,提出在运河东岸修建一系列的永备工事,同时为了解除埃及军队经常性的小分队渡河骚扰之困,巧妙的提出用推土机推出一道沙堤,其后配备堡垒,有效的遏止了埃及军队派出小分队渡河到东岸的骚扰行动。
耗资2亿多美元后,在长达175公里的运河边上,以军修建了27个堡垒群,但是密度太低、人员配备太少,平均6公里才有一个堡垒群。
其中最大的堡垒群驻军不过一百来人,编有一两个坦克排,3-6辆坦克,由一个上尉指挥,小的堡垒,驻扎十来个人,仅有轻武器配置,甚至不配军官,由军士指挥。
到了1973年,部分堡垒甚至已经被以军放弃并填埋沙土,仅仅是每天例行巡逻时候到地头上装模作样的摆摆姿势,朝对面的埃及士兵瞪眼睛:
“你瞅啥?”
对面回答:
“瞅你咋的?”
其实埃及军方已经完全掌握了这这边的堡垒情况,有时候以军巡逻队抵达废弃堡垒时,埃军甚至在河对面用手指手表,提醒对面的演员:
“甭装了,大晚上的,快回去睡觉吧!”
整个巴列夫防线,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相距很远,加强版的哨所,一线驻军不过1000多人,主要就是起到一个监视和巡逻之类的治安作用,军事价值极低。
以色列真正的看门狗,则是离运河岸边10公里之后,驻扎的三个满编常备装甲旅和一个步兵旅,这才是真正的主力作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