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多个角色有互动的关系,因为他是故事的开始。
主角张佰芝除了和光明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这个主角显得很不重要。
就是那那都有她,可是她好像跟废的一样,就不断被发生故事,一点主观能动性都没有。
当然,诗人的本意有可能是表现人在命运前的无能为力。
但这对观影效果而言是致命的,因为观众最容易代入的就是主角的视角,这种东一头西一头的剧情推进,就会让观众跳戏,始终无法融入到电影氛围里。
而且这还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谁是男主角?
昆仑?
全程像是藏在八楼的2路公交车下的阿杜,也许有心酸,但主角真看不见。
光明大将军?
他倒是和女主倾城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从观众的上帝视角看,他纯纯一个西贝货。
无欢?
bt一个,不提也罢。
所以,在电影的前30分钟,观众会陷入到一个游戏,那就是:猜谁是男主角。
按照电影120分钟算:开幕30分,发展60分,高潮30分,大
致比例是1:2:1。
观众猜完男主角后,总该进入正题了,于是在前30多分钟的双线故事(倾城线和昆仑线),终于完成合并。
不过还没等观众缓口气,在影片37分昆仑跳崖结束,再次分开。
没错,你没看错。
男女主角在影片已经进行了四分之一才相遇,遇见不到四分钟就爱上了然后分开。
观众看完当然是一脸懵逼:
开始了吗?不,已经结束了。
按照经典的剧本构造:三幕剧。
这时就是第一幕结束,转向第二幕,到了第二幕,其实这里的故事也很简单:
鲜花盔甲是找到它真正的主人。
更让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