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雄才大略的隋炀帝眼里,老百姓只是为他的宏图伟业添砖加瓦的一群工蚁,本身一钱不值。既然如此,他们是否同意,能否承受,又有什么意义!
隋炀帝曾说过:“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天下人别那么多,人多了聚到一块儿就成强盗了,所以该杀的时候就要杀。在他眼里,多死几个人不是坏事,还可以减少管理的难度。这不是反人民吗?
老百姓不需要考虑,官员需不需要考虑?官员也不需要考虑。隋炀帝觉得,没有哪个官员比他更聪明,因此,如果他们赞同自己的意见,那算是理所当然;如果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或者给自己提意见,那就是沽名钓誉,十恶不赦了。这一点,隋炀帝也说得很清楚。他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这是多么刚愎自用,又多么冷酷无情!
官也无视、民也无视,这样一来,隋炀帝眼里还有谁?不就只有他自己了吗?
一个皇帝,这样恃才傲物有什么后果?后果就是成了独夫民贼吧。你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非要把老百姓逼上工地,逼上战场,直至逼上梁山,那老百姓没有办法,也只能是揭竿而起了。这就是所谓“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
隋末的形势,可称得上是“土崩瓦解”。这土崩,当然就是老百姓造反了。唐朝初年,魏徵有一段话说得好。他说:“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莫识旌旗什伍之容,安知行师用兵之势!但人自为战,众怒难犯,故攻无完城,野无横阵,星离棋布,以千百数。豪杰因其机以动之,乘其势而用之,虽有勇敢之士,明智之将,连踵复没,莫之能御。”隋末那么多所谓的盗贼都是怎么来的?他们并非天生的盗贼,他们本来都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