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仗打下来,尚且民不聊生,举国造反;高句丽一个小国,经历了两轮打击,可想而知,受到的损失有多大。再坚持下去,它也要亡国了。所以,尽管这次隋朝的声势不如前两次,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高句丽就好比一匹瘦马,已经奄奄一息,再跟隋朝这只病骆驼赛跑下去,必死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国王高元审时度势,干脆投降了。
高句丽几乎是不战而降,隋炀帝又是什么反应呢?按道理讲,不战而胜正是隋炀帝最初的追求,他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劳民伤财地打了三次,最后居然没能亡其国、擒其主,而是就在边境讲和,这其实又让隋炀帝很不甘心。
到底接不接受呢?思来想去,隋炀帝还是接受了。毕竟,眼看着国内动荡、士兵逃亡,时间又一天天耗下去,隋炀帝对打赢这场战争也没什么把握。既然高元请降,正好就坡下驴,接受投降,也算有一个交代了。就这样,隋炀帝下令各路大军停止进攻,接受投降,班师回朝!
隋炀帝要班师,对于整个隋朝军队来讲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水军总指挥来护儿可接受不了。来护儿是个将军,习惯用比较单纯的军事眼光来看问题。他这边刚打了胜仗,正士气旺盛,眼看就要直捣平壤,这时候撤军,不是半途而废吗?
有道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来护儿集合三军,搞起了动员。他说:“大军三出,未能平贼,此还不可复来。劳而无功,吾窃耻之。今高(句)丽实困,以此众击之,不日可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聚高元,献捷而归,不亦善乎!”我们已经是第三次出兵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也不可能再有第四次。既然是最后一战,就一定要打个明明白白,分出胜负来。现在高句丽已经是困顿不堪,只要我们坚持一下,就一定能够直捣平壤。到那时候,我们押着高元回去献捷,该多么荣耀!现在的机会千载难逢,不管皇帝怎么样,我是下定决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