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来探望杨素,而且把御用药品也拿出来,赐给杨素吃。总之,对杨素关怀备至。但是,每次御医回宫,隋炀帝必定都要问他一句:杨素到底什么时候能死啊?
隋炀帝那边是天天探视,唯恐杨素不死,杨素对皇帝的用心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皇帝这么天天来打探,自己若是再拖延下去,恐怕就要不得好死,而且死无葬身之地了。怎么办呢?杨素把自己的心腹,也是当年一起为隋炀帝效力的弟弟杨约叫来了。对他说:“我岂须更活邪!”皇帝这么巴望我死,我还活着干什么?从此干脆就不再吃药,而且故意折腾自己,导致病情加重。到七月二十三日,杨素终于一命呜呼。
这两种说法,一个说投毒,一个说病死,到底哪个更贴近事实?个人觉得,应该是第二种更为合理。
第一,《大业杂记》是一本笔记小说,而《隋书》属于正史,一般来说,正史的史料可信度超过笔记小说。
第二,《大业杂记》的记载多有不合情理之处,而《隋书·杨素传》倒是完全符合逻辑。试想,皇帝如果想要毒死首席大臣,那一定要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准备,谁放药,谁送酒,事成如何处置,事败如何补救,都应该安排得清清楚楚。怎么可能出现皇帝冒险投毒,送酒的宫女浑然不觉,居然误送到太子手里这样的荒唐事?这是不合情理的。
相反,《隋书·杨素传》的说法倒是入情入理。杨素受到皇帝猜忌,自然心理负担沉重,郁郁成疾。他既然生病,隋炀帝当然是满怀期待,天天盼他死。杨素一看皇帝表现得这么迫切,也觉得心灰意懒,干脆不吃药,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做法,都非常符合逻辑,也非常符合人情,可信度相当高。
第三,《大业杂记》之所以这样记,其实是因为隋炀帝的太子恰好死在杨素前一天,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哪有这么无巧不成书的事,再加上隋炀帝猜忌杨素这一客观事实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