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伊白:“网上很多人认为,《那些年》虽然拿了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但与英雄相比,还差得很远,对于此看法,王导你有什么想说的?”
她的这个问题,现场的其他人其实也都在网上看到过相关评论,而此论点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雄的票房是二点五亿,当年的总票房是十个亿左右,也就是说,英雄一部影片就占了年度票房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那些年》只有六分之一,这还不是全年的数据。
二:英雄的全球票房十四个亿,而《那些年》加上香江的票房也还不到四个亿。
三,英雄曾征服漂亮国的观众,获得过北美单日、单周票房冠军。
这些理由,其实要想反驳,也不是没有办法,就比如第一个,票房占比很明显与竞争、电影市场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最简单的,把英雄放到现在,票房肯定也达不到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就好比八二年的少林寺,票房一点六亿,占年度票房比重比英雄还要夸张。
至于后面的全球票房和漂亮国票房表现,这个问题很明显与文化差异和电影类型有关,却不是反应电影好坏的关键。
在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大场面和特效这种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显然比讲青春、讲情感效果要来得好,好莱坞最开始靠的就是这些征服世界。
《那些年》如果在北美上映,结局大概率是直接扑街,甚至,王敌觉得,自己随便拍一些自己练习时的热身运动,比如一剑断江啊,一掌劈山啊,一按湮灭一座岛啊这类场面震撼的画面,扔到北美去,效果都比《那些年》好。
当然,如果是换成国内上映一部与《那些年》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那国内倒是会有不少人买单,这倒不是说国内观众一定有问题,而是,打架打输的一方肯定是愿意和打赢的一方讲道理的。
国内电影与好莱坞相比,现在就是处于输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