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浇版印刷。
一本书的印刷,只需几十套纸型,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而排版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还能多制造几套纸型,只要保管妥当,二十年以后也能拿出来用。
谢富改进字模,工部改进铸字炉,接下来研发浇版技术。
三种技术,可以完美配套。
特别是浇版技术,那才是划时代的革命,书籍印刷成本可以降到无限低。
泥模铅版,研发应该不难。但这种技术缺陷太大,也不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进化为纸型铅版。另一个时空用了四十年,这个时空可能是二十年,也有可能要一百年以上。
想继续进化成铜梓版,赵瀚肯定看不到。因为其前置科技,必须点亮照相技术(光学、化学)和电力技术。
不管哪样,赵瀚都帮不上忙,他对印刷术一无所知。
说实话,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没那么迫切。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
有此配方,啥想法都冒出来了。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欧洲反而没有这种需求,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汉字排版也是大问题,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而且浇铸也方便,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土地一年三熟,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
而温带国家,需要面临各种天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前提是,需要一个着力点,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