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然觉得太扯澹了,他实在太委屈了,朝廷的政策太死板不讲理了。
他确实侵占了民田,可那些种不出粮食的薄田,变成盐田之后,能给官府提供更多税收。被侵田的农民,他也招进了盐场做工。
如此一来,农民的损失不大,官府税收大大增涨,商人也能因此获利。面面俱到,何乐而不为呢?
非抠着民田不能交易、不能侵占的死理儿做什么?
汪明然很想冲到南京,当面跟皇帝理论。他觉得自己在侵占民田这件事上,确实有错,但绝不是杀头的大错。他不服!
黄三拿出一本《大同集》:“汪老爷若有疑惑,可认真阅读此书,请把御笔信还回来。”
这是徐颖交代的。
汪明然拿着那本《大同集》,失魂落魄离开,什么时候回家的都不知道。
浑浑噩噩躺到傍晚,肚子饿急了,囫囵吃了些东西。
掌灯翻阅《大同集》,这书他读过无数遍,江南地区第一批《大同集》,全部都是他私人出钱印刷的。
当晚,翻看得心烦意乱,扔在一边睡觉去了。
第二日,汪明然没有心情出门,坐在家里也无聊透顶。他再次把《大同集》翻开,强迫自己认真阅读,读着读着,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田政的文章,是赵瀚亲手所写。
文章内容,汪明然是认可的,但也仅此而已。他觉得吧,只要不是肥沃良田,其余薄田占了也就占了,更多的税收对官府有利而无害。
这种思想,不仅商人们有,产盐区的官吏也有。
官员和商贾都一致认为,侵占农民的盐碱地不算什么。所以,即便《大同律》有杀头的田政条款,官商勾结起来也同样肆无忌惮。又没把农民往死里逼,还提高了官府税收,谁特么会吃饱了撑的来较真?就算皇帝知道了,也多半睁只眼闭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