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哈哈,柳君知我。”赵瀚大笑。
明朝读书人,不管承认与否,都是朱熹的徒子徒孙。王阳明的心学传人,也在江南数不胜数。
把这二人列为文庙七十二贤,瞬间就将天下士子分化,必然获得大量的支持者。
赵瀚保留了孔孟,甚至保留了颜曾,至于孔子的其他门徒,跟当今读书人有啥关系?你在街上随便找个前朝秀才,让他背诵孔门七十二贤的名字,他能背出一半来就算是博学之才。
相反,朱熹和王阳明大名鼎鼎,门徒拥趸遍布天下,这些人都是赵瀚政策的潜在支持者。
即便赵瀚用膝盖思考,都能料到舆论走向,官民争论的焦点,必将从是否更改文庙祀位,转变成究竟该更换哪些贤哲。
短短几天时间,已经有官员递上第一批。
除了赵瀚所说的那几个,有人还建议增加司马光、包拯、于谦、海瑞、张居正等等。
至于王安石,一直到清末都评价不高,就算有人出言赞颂,也只是夸奖王安石的私德高尚。
对王安石的全面认可,是在民国开始大流行的。
老蒋甚至自比王安石,还让全国进行大讨论。当时各级政府官员,都要召开相关研讨会,请来知名学者搞“王安石变法讲座”,大小官员必须写文章,把王安石变法跟老蒋改革结合论述。
老蒋一辈子推崇三人,即:王安石、王阳明和曾国藩。
可惜,他只活成了曾国藩,在日记方面尤其的一脉相承。
清末和民国的名人日记,很多都属于理学遗毒。
在文字狱的加持下,满清彻底阉割理学,理学思想已然全面倒退。
读书人主动剥除理学的务实内容,又特别吸收心学的空谈虚妄,读书人纷纷追求“修身悟道”。他们一边贪赃枉法,一边以道学家自居,喜欢写日记彼此交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