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孙瑞本人回到安邑城的时候,安邑已经换了一副模样,处处洋溢着新年将至的热闹气氛,看不出半点肃杀。
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士孙瑞。
——
几日不见,刘协、士孙瑞彼此都有了新的认识。
“宠辱不惊,君无愧大臣之谓。”刘协开门见山,就给了士孙瑞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董承、徐晃回来之后,向他转述了士孙瑞的表现,他就大致猜到了士孙瑞的想法,也肯定了自己最初的分析。
士孙瑞抗诏不是为了他自己,他只是觉得这个结果最合理,最有利。
既给了河东人足够的警告,又不至于激起民变,导致战事无限期的僵持。
付出代价的人当然有,一是他本人,二是一心想恢复太尉掌兵的公卿大臣,比如杨彪。
你可以说他自以为是,却不能怀疑他的人品、道德。
虽然这让刘协很头疼。
“陛下言重了,臣愧不敢当。”士孙瑞拱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刘协伸手将士孙瑞扶了起来。
“卫、范部曲中,有多少可用之人?”
“五百余人。”士孙瑞随即又说道:“臣以为,与其收编这些人,不如从应募的百姓中挑选。既能收取民心,又能得其死力。唯一缺憾之处,就是耗时久一些,春耕之前无法完成。”
刘协打量着士孙瑞,莞尔一笑。
“看来你也听说朕要征讨匈奴的事了。”
“是的,臣反对。”士孙瑞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眼神严肃,甚至有些凝重。“卫霍皆臣,陛下为君,岂可同日而语。万一有所不测,奈天下何?”
刘协早有准备,含笑不语。
士孙瑞如果是那么肯妥协的人,他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了。
他尊重士孙瑞的人品,但不代表他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