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宫人皆饿死,上行下效之下,不少地方官员也把日子过的很是节俭,以求上大天听委以重任。
在山西一地,有个县令,平日里也是厉行节俭。有一段时间,县令的父亲重病在床,不久于人世,为了早作安排,县令请了一位先生帮他寻找一块佳穴。
这位先生也是个敬业的人,为了这块佳穴,没少出入深山老林,县令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不管路途多么难走,但凡先生去寻穴,必然相随。
终于有一天,先生在山谷中寻得一处佳穴,二人心中甚是欢喜,却没想到在回城的路上竟然在另一个山谷中发现了一处先朝墓穴。
这先朝墓穴形制挺大,却是早已残破不堪,只有墓前一对驼碑的赑屃完好无损,怪异的是赑屃背上的碑文已经几乎被磨平,看不出任何内容了。
选定的墓穴本来就在山谷之中,运送东西很不方便,县令又比较节俭,现在见到前朝的荒坟前有两座完好的赑屃也就起了念头,在给自己父亲建墓的时候没有另行雕刻镇墓兽而是把荒坟前的两座赑屃运了过去,在已经无字的碑身上重新刻上了碑文。
后来,县官父亲的墓穴建好之后,本是佳穴应该福泽后人,却不曾想家中接连出事儿,先是老仆无故猝死,然后又是县官的母亲喝水呛死。
到后来,一家人妻离子散好不凄惨,就连县官也因为一点小错而丢了官职,削为庶民。
县官走投无路间,准备到父亲坟前哭诉一番就以衣带悬梁追随家人而去。
哪知道到了父亲的坟前才发现两座赑屃背上的石碑尽皆断裂,坟头不知道被何物肆虐过一遍,上面尽是碾盘大小的野兽脚印。
县官不解间,眼神扫到了坟前的赑屃才猛然惊觉那脚印的形状和赑屃的是何等的相似。
辑录到这里就停了,杨公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只写了一句“或因旧物不可轻用以镇墓”就草草的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