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先生,既然是民众的选择,我当然愿意尊重。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我必须要召集军官们开会,统一大家的立场。”
马库斯想了想说:“没有问题,不过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必须要快点儿做出决定,奥地利人快要发起进攻了。”
……
结果自然没有意外,军事会议上,高票通过了安德里亚斯的提议——尊重民意。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一共就两个不满编团的守军,面对数万奥地利军队实在是难以提起抵抗的勇气。
所谓的民意正好帮他们解决了麻烦,反正这是内战。中立总比投降好,投降又比战死好,大家都还没有活够呢!
然后战争爆发过后,令人傻眼的一幕出现了,巴伐利亚的边界地区城市和守军都纷纷宣布中立。
偶尔有守军抵抗,迅速就被扑上来的奥地利军队给歼灭了,连拖延时间都做不到。
这不怪他们,巴伐利亚又不是穷兵黩武的普鲁士。他们的常备军一共就那么四五万人,分布在奥地利边界的一共就万把号人。
就这万把号人,要守卫长达近千公里的边界线,面对四十万奥地利军队的进攻,他们真的很无力。
这种情况下,慕尼黑的官僚们下令死守,就把他们逼到了绝路上。
地方上的实力派,又是最大的反战派,加上激进俄民族主义者,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地方议会很自然的通过了中立决议。
由地方的社会名流,跑去做军队的工作,自然就容易的多了。又不是让他们投降,只是让他们保持中立而已。
只要有人带了头,后面肯效仿的人就多了。巴伐利亚政府没有能够及时派出援军,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赚了。
不然派出去的军队,多半也会被中立了。人心所向的大势压力是非常恐怖的,地方议会的决定让军官们认为这是巴伐利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