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打工的歌女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杨玉英对着铜镜打量武圆圆这张脸。
五官还算秀气,略有些枯瘦,皮肤粗糙晦暗,用的都是劣质的胭脂水粉,妆容便显得有些僵硬,头发枯黄,头上簪了个颇老气的木钗。
身上穿了身绿色的袄裙,红色的裤子,粉红的绣花鞋,颜色俗艳,料子也不好,显得很廉价。
这装扮唯一的好处就是省心。
曼华楼的歌女们卖艺为生,如今又取消了贱籍,好些知名的歌星还颇受追捧,能成为大人物府邸的座上宾,可在男人眼里同那些楼子里的姑娘们比,真差别不大。
歌女们会做这一行,说起来个个有苦衷,是迫不得已,也都打算坚守底线,可曼华楼一年下来,一半的歌女守不住。
世道如此,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圆圆,你又躲懒,快去快去,三号桌点了曲子。你不招待客人,上哪来钱,你娘的药不吃了?”
领班一进来见武圆圆坐着发呆,脸一耷拉,怒道。
杨玉英叹了口气,只好站起来,按照武圆圆的记忆,从墙角捡起她那把琵琶,步履徐徐,走进大堂。
此时华灯初上,灯火通明,若说登州那些城市像乡下健壮勇猛的汉子,杭安城就如时髦的女郎。
杭安城商业发达,临近港口,也有不少西洋人乘船远洋而来,整个城池都受到些洋人的影响,从各个细节都与大顺朝的风尚有些许差别。
至少在登州,酒楼里大堂里就很少会看到女眷,便是有女眷,也藏在包厢内,可在杭安这边,不少打扮洋气,或者穿着校服的书院学生,光明正大地呼朋引伴,嬉笑怒骂,鲜活得紧。
杨玉英见武圆圆看得目不暇接,笑道:“这几日你就老老实实快点认字,我会给你找些教材,尽快认识两千个字,然后咱们就去书院。”
武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