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李笠随意用完晚膳,拿起一本厚厚的字书(字典),翻看起来。
书页有些残破,很明显是翻过许多次才有这样的效果,而且没有封面,整本书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正规的出版物。
李笠一边看,一边呢喃着,不停地发出各种声音,对字书上的字,进行“拼音”。
试图根据这本“字书初稿”上的内容,学习这个时代字音的“切音法”(反切法)。
作为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现代人,他实际上很不适应“古代”的反切法,总觉得有些违和。
加上古汉语里有不少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有出入,所以,这种违和感更强。
一切都在如今常用的反切法上。
此法,是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此字为“上字”。
再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此字为“下字”),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这就是反切法。
譬如“缓”字,以反切法来注音,就是:胡管切。
“缓”字的读音,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又譬如“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按照反切法来给汉字注音,需要动用的汉字(上字和下字),大概在千余个,繁多,难记难用。
是普及教育的一个拦路虎。
现在,训诂学权威顾野王,仔细研究了李笠“拼音法”的内容,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对原有的反切法进行改良。
改良之目的是去繁化简,把上下字简化为四百来个,而不是用闻所未闻的“拼音法”。
所以,初步改良后的反切法,相比原来的反切法,明显简化,为“简式反切法”。
熟练掌握四百字的读音,总比掌握一千多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