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的豪族大户,可不会放过这接近中枢的机会,用不了几年,局势可就要变了。
。。。。。。
官署,李笠召集佐官,对近期整军的成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为第二阶段的整军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是什么?
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李笠认为,对于中军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可靠,而不是战斗力。
只有实现将、兵分离,才能尽可能降低禁军发生倒戈的概率。
而且,现有的中军制度,其实也在实行变相的将、兵分离,这是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自刘宋以来,中军构成比较稳定:京师的宿卫诸军,基础为六军。
六军之主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
后来,高祖(萧衍)时,骁骑和游击分左右,又设云骑、游骑将军。
此外,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号“四军”。
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三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以及积射、强弩二将军。
还有称作禁防、左右御刀、左右夹毂的近侍,即侍卫,多为阉人和武吏担任。
中军的左右二卫,守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有必要时,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回城驻守。
中军的主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