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执行? 否则要严惩云云,但没人理? 所以不了了之。
之所以会如此? 是因为钱荒。
出现钱荒的原因,首先是流通的好钱太少,其次是各类劣钱泛滥。
尤其朝廷大规模发行铁钱,又不管私铸钱? 进一步恶化了币制。
迫使各地根据好钱和劣钱的比值? 各自形成了对一陌等于多少文的惯例。
导致“陌”由一个实数(一百文为一陌),变成了虚数(不足一百文当一百文)。
而且,在大宗货物交易时,钱以一车一车计,这种时候? 很少有人会去数这车上的铜钱,是不是每一贯都是一千文? 每一陌都是一百文。
所以有人偷偷从一贯、一陌中拿出些许铜钱,占便宜。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短陌的惯例。
现在,大额交易时? 没人在意一贯钱是否有一千文? 亦或是一陌是否有一百文? 直接把不足数的贯和陌,作为计数的一个名称。
许多商贾因为交易额的原因,关注的只是多少“陌”或多少“贯”,而不是多少文。
现在,朝廷要整顿币制,底气是乐安大铜矿的正式开采,但具体要解决短陌问题,就得先定义“陌”。
光靠一纸公文来规定,没有用,各地对于陌的定义已成惯例,短陌交易由来已久,不是几张公文就能扭转的。
所以,朝廷发行“泰安通宝”,直接把陌重新定义:一陌等于一枚“泰安通宝”。
一枚泰安通宝,等于一百枚泰安五铢。
这样的定义,直接把短陌交易这种惯例带来的弊病给绕过去。
“然而,寻常百姓不会认这直百钱的,他们只认五铢钱。”有人发表意见,随后补充:“一枚铜钱就是一文,最多也只值一文,他们只认这个。”
华隽表示赞同:“没错,就算官府说得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