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太后正召集几位重臣议事,而湘东王萧绎、南海王萧大临、武林侯萧谘,以及几位在京的宗室王侯亦在列。
至于皇帝,因为年幼,无法参与如此会议,由太后代为出席,不在场也罢。
主议题,是鄱阳王萧范遇袭身亡一事该如何处置。
武林侯萧谘,是萧范的弟弟,作为“苦主”,极力主张要对两个凶手立刻明正典刑。
凶手是建平王萧大球、绥建王萧大挚,为当今皇帝叔叔,而南海王萧大临,作为亲属(兄长),极力主张两个弟弟无罪。
一脸憔悴的太后,代替皇帝作为“主审”,拿主意、做决定。
几位重臣以及太尉、湘东王萧绎负责“判案”,提定罪建议。
几位宗室则作为旁听以及见证。
凶杀过程,有许多宫女、内侍目睹,萧大球、萧大挚行凶之后并未反抗或试图逃跑,被侍卫看管,随后软禁在别殿。
行凶目的,两人也说得很清楚:他们有些许人证,证明两年前的元宵灯会事变,以及去年南郡王构陷鄱阳王一案,另有内情。
即这两件导致三位先帝皇子丧命的事件,幕后主使都是鄱阳王萧范。
萧大球、萧大挚所说的证人(人证),有司已经悉数带走,并进行了审问,将口供汇总、上呈。
但并无过硬的物证,仅凭这几个人的口供,只能判断鄱阳王有嫌疑,无法真正定罪。
因为人是可以事前串供的,若无过硬的物证来和人证(口供)相互印证,这就是口说无凭。
要以此定鄱阳王的罪、追究其“同党”的罪行,太勉强,无法服众。
萧大球、萧大挚也承认这一点,却异口同声说了一句话“我不愿步齐高帝、齐武帝子孙后尘。”
两人的话,把一件很敏感的事情挑开了:辅政的鄱阳王萧范,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萧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