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垒之间的战场上,如何克服阴雨天气、积水泥泞的地形障碍,却是攻城军必须要绞尽脑汁克服的难题。
需要特制重载马车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铁轨栈道,肯定不适合在位于敌军反击及战械威胁下的战场上,用作进兵通道的开辟;顶着敌军的战械弓弩威胁,将一车车三合土倒到战场上一层层夯实,显然也不现实——双方接战区域太开阔了。
而除了青砖、碎石以及木料外,煤炭燃烧剩下的残渣却是更为优秀、要廉价得多的一种垫料。
京襄这些年除了大规模开采石炭炼铁烧瓷,也早在城寨民众里推广煤炭取代传统的木柴用于日常炊食取暖,这些年不知道积累了多少煤炭残渣,营造司也很早就尝试着废物利用,用煤炭残渣铺路。
去年十一月下旬司空府不满足于仅仅歼灭淮川之敌,决定进行更大规模、更彻底的军事动员,决定发动全面的颍州会战,就组织人力提前将上万船煤渣从淮源、信阳、泌阳、云阳等地先运到涌金河沿岸堆积起来。
年前对汝阴城发动突袭之后,司空府又源源不
断的组织车船,将这些煤渣运往焦陂前线,倾倒到战场上,铺设出上百条接逼敌垒的出兵通道。
从焦陂到泉河,守军营垒区的正面宽度足足超过三十里。
除了焦陂、泉河两座主要城池外,守军在两城之间的第一层防御,就建了十二座坚固营垒。
要将这一座座彼此通联、互为犄角的营垒强行拔除,接战出兵通道怎么能少?
少了就没有办法将司空府双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发挥出来。
即便守军早就在每座营垒外围开挖壕沟以为屏障,为了保障阴雨天气雨水能及时排泄出去,前军也没有粗暴的直接将壕沟填起来,而是利用上百座特制的壕桥车架起进军的通道。
壕桥车又称壕桥、“飞桥”、“飞江”,战国时就普遍用于